舊約「利未記」的訓示。耶和華對摩西說:「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,不可割盡田角,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。」祂又說:「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,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;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。」
農村裡的富人雇請大批工人,在收割季節堆積如山的麥糧;沒有土地的窮人,只能撿拾田裡剩餘的麥穗,以換得一餐的飽足。
米勒的「拾穗」就像優美的勸世詩,提醒世人莫忘照顧貧苦的人道博愛精神。「拾穗」讓人歎息,卻不會令人喪氣。
……以上是簡介中對「拾穗」的介紹。
在頭腦簡單的藍孔雀眼中,除了能體會這種憫人的慈悲外,其實想到更多的是小時候的外婆家。
暑假回到宜蘭,往往是稻子收割的時候,最喜歡的就是一天吃五餐,因為除了三餐之外,上午十點及下午四點都還有一頓點心,米苔目、涼粉圓、草仔粿、大麵湯、紅豆湯……,所以記憶中的小舅媽,永遠是在廚房裡,從早到晚不停的煮東西。而那時我也暗暗下個誓言,絕對不要嫁在鄉下,好忙唷!
我們這種都市的小孩,也不能幫上什麼忙,去田裡撿個稻草桿,還會癢得哇哇叫,所以只能等稻子收回來後,在曬穀場上裝模作樣的翻翻稻穀,卻還常把外公排得整整齊齊的穀粒,翻得像蚯蚓一樣。回廚房幫外婆燒柴,卻把他三天份的“草因”(稻草桿捲起來生火用的)一下子燒光光,爐子的水卻還是溫的,而被趕出了廚房。
收割後的農田,有一股草的香味,這時就會有很多的鳥,在那裡飛來飛去,最討厭的就是“烏秋”,他專門欺負人的,很會啄人家的頭。通常收割完,田裡剩下一欉欉的稻桿,短短的,舅舅就會放火,將它們燒掉再混回田土裡當肥料,傍晚時,只要在田梗望過去,看到那裡有一片煙霧,就知道誰家收割完畢了,這樣的人際關係,有點距離卻又很親切,感覺真好。
記得有一次和表姐,在田梗走來走去,不知到了那裡,看到一撮的芋頭葉,很高興的把芋頭挖起來,發現挖不到幾顆,因為都還沒成熟,趁著大人沒注意時,放在竈洞裡,心中盤算著外婆煮完飯,芋頭也差不多熟了,豈知,外公從田裡回來時,就一邊走一邊罵:「那家的死囝仔,那芋頭才種沒幾天,就把我拔光光。」嚇得我們也不敢去拿出來,只好任憑那些芋頭變成灰了。
外公家的後院,種了很多的竹子,那些是外公的心肝寶貝,平時我們是不可以去亂折亂玩的,因為外公說:「竹子是在保護家園的,有了竹子就不怕刮颱風了。」所以我們常在午後打掃落葉,掃了一堆以後,除了點把火,讓它燒出很多的煙,然後去把所有的房間門、窗打開,這樣子蚊子就會被薰得跑光光,睡上就不會被叮得滿身包了,而且必須在所有房間充滿煙霧的十分鐘後,再去把門、窗全部關好,這樣就萬無一失了。
有一次在燒竹葉時,外公拿了一把稻子,教我們爆米花,一粒一粒的未脫穀的稻子,爆出來的米花也是小小的,好可愛唷,也很紮實。
現在外公、外婆都己經往生了,田地也改種蕃茄了,如果我也會畫的話,應該也會像米勒一樣,畫的是心中的農村吧!